2015年05月15日09:56 來源:《文學報》 作者:鄭周明 點擊: 次
二十年前,陳思和、王曉明兩位教授推出了第一套《火鳳凰新批評文叢》,這套文叢集合了當時活躍在文藝批評領域的年輕人———郜元寶、張新穎、王彬彬、羅崗、薛毅等人。如今,他們大多已是各有建樹的批評家,在不同領域發揮著重要影響。如今回看這套文叢,似乎是恰逢其時,按陳思和的話來說,卻是在危機中的一個選擇。當年隨著經濟浪潮與學術體制發生變化,文學創作與批評都陷入了焦慮和彷徨之中,文藝批評能否還能保持它的人文精神活力?出于一種鼓勵和自信,便有了這樣一套文叢出現。
二十年來,文藝批評領域內的變化已超乎大家想象,人們期待有新一批“火鳳凰”出現,賦予文藝批評原初的活力、敏銳以及獨立性。他們出現了,近日出版的第二套《火鳳凰新批評文叢》讓這份漫長的等待突顯了它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套文叢首發青年評論家來自上海,金理、黃平、張定浩、黃德海,這四位年輕人以整齊的姿態發出文藝批評之聲,再續前輩學人生力。不約而同的是,中國作協創研部、上海市作協、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以及《南方文壇》雜志近日為他們在滬舉辦了研討會,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汪瀾表示,上海一代一代文藝批評在傳續,離不開全國評論界的及時關注。
這四位青年批評家近年都活躍在文藝批評界,也做好了充足準備。金理來自高校,陳思和教授笑稱對他的最初印象是“木訥”,寡言少語的他雖然平時沉默,卻在文章上不斷嶄露才華,此后協助編輯陳思和與王德威主編的《文學》叢刊、推動“80后文學”、“80后批評”出版工作等等,贏得了“訥于言敏于行”的好評。他的同行黃平,也是來自高校,多年來堅持對“80后文學”觀察和跟進,以及對大眾文化藝術的評論都受到批評界關注,趙毅衡教授稱贊他具有詩意與理性結合的批評精神。張定浩和黃德海來自《上海文化》雜志,主編吳亮以“后來者居上”來評價他們,張定浩的博學和直言無忌,黃德海的縝密與內在銳氣,近年來已多次為批評界帶來驚喜。這四位在上海發聲的青年批評家身上,能夠看到屬于年輕人的朝氣活力,也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質,《南方文壇》 主編張燕玲概括他們分別是學者型才子和才子型學者。
在與會評論家們看來,他們能夠從高校與作協突圍而出,敏銳介入當下文藝話題的能力,這是最應提倡的。換言之,每一代批評者都應有這份勇氣和毅力,保持自己的“在場”。“不忘批評初心,讓自己更開放接觸社會深入時代,提高力度和準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對他們抱有如此的期待。市委宣傳部調研員、文藝處副處長徐春萍也提到,他們可以介入更多大眾文化生活如影視作品,完善多樣化的批評生態。
“在場”,以陳思和的話而言,便是做一個“同代人的批評者”。他列舉過去幾十年文藝思潮的變化,提到“每一代批評家寫出自己的特色,根本是在于自己的選擇。關注同代作家、同代話題,是造就一代文藝生態有多少氣象的基礎”。也因此,他提倡研究青年一代文藝創作,不必往經典標準去靠攏,而是共同去面對這個時代發生的問題和現象。
當年同是“火鳳凰”的郜元寶教授面對這四位年輕人,直言青年批評家要有所創造,找到自己的路徑和話語,“忠實于你自己的批評訴求”。對于身處高校的批評家而言,他們最能體會從學術體制中做一些突破,去做一些真正“在場”的有活力的文藝批評并不容易,楊揚教授談到目下學術強勢,批評不易,對年輕人而言做到堅持是何其難得。
或許正因為四位青年批評家的批評能力優秀,與會批評家們不僅希望他們“在場”,更希望他們的“在場”要有更好表現。“批評家不僅要有勇氣去批評,也要有同情、對多元的包容能力”,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說,她舉例談了黃德海在阿來、畢飛宇作品中發現的一些隱藏特質,提供了很好的解讀角度。《收獲》雜志執行主編程永新也認為,青年評論家有個性很好,也要有“追求公正、正義的品質”。
下一步該做什么?是擺在青年批評家面前的一道題目。研討會前輩們提出了不同要求,綜合起來是希望這些青年批評家更好地成長、成熟。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特別提到,今后應不斷調整自己與這個復雜時代之間的話語,“對批評話語保持警覺,經常咀嚼反思自己的批評是否恰切”。青年批評家能夠循序著前輩學人們的足跡進入批評版圖,是他們的幸運,也是上海批評生態的幸運,金理回應說:“一起認真批評,互相提醒,保持在‘現場’,這樣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