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7日10:13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徐蕭 點擊: 次
在國破家亡的關頭,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所能做的,要么是投筆從戎,要么是在文字里開辟另一個戰場。巴金選擇了后者。
在抗日戰爭期間,巴金寫文章、編刊物,還翻譯了大量反法西斯戰爭作品,以如椽大筆記錄了日軍的罪行和民眾的苦難,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抗爭精神,實實在在地鼓舞和激勵了中國軍民,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種各樣形式的紀念活動從各個方面展現了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但對文藝戰線的活動關注相對較少。為了展現巴金等愛國知識分子在抗戰期間艱苦奮斗、鼓舞人民堅持抗戰的不屈精神,上海市作家協會、巴金故居共同舉辦的“火——巴金的抗戰歲月”圖片文獻展,于7月25日在上海圖書館正式開展,展期至8月6日。
據上海作協黨組副書記馬文運介紹,本次展覽的名字“火”對巴金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其著名的“抗戰三部曲”就是以“火”命名。展覽共分三個篇章,“印象”篇記錄了巴金在抗戰期間的行動軌跡和“身經百炸”的經歷,“收獲”篇呈現巴金在這一時期的創作、編輯、翻譯等實績,最后的“堅守”部分則是與巴金有過交集的文人作家共同堅守信念、戮力抗戰的群像。
重要作品大都完成于抗戰時期
“現在正是應該重燃起斗爭的烽火的時候了。”(《給一個敬愛的友人》)同當時億萬中國人一樣,炮火打碎了巴金的夢想,不得不開始流離失所和“身經百炸”的生活。從淞滬抗戰、廣州淪陷、武漢保衛戰到上海“孤島”時期,以及昆明、桂林、重慶等大后方的生活,巴金經歷了整個抗日戰爭,足跡橫跨了大半個中國。
在顛沛流離中,巴金目睹和經歷了日軍的暴行和中國人民的苦難。1937年9月8日日軍轟炸了上海松江車站后,他在給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的信中寫道:“貴國空軍轟炸松江車站的‘壯舉’,在貴國歷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罷……血肉和哭號往四處飛迸……飛機不停地追趕,全飛得很低,用機關槍去掃射他們……對于這樣冷靜的謀殺,你有什么話說呢?你不能在這里看見更大的鬼畜性和殘虐性么?”
從上海到廣州、昆明再到桂林,類似的場景一遍遍沖擊著作家巴金,他必須將它們記錄下來,為了發出“我控訴!”(《只有抗戰這一條路》)的呼聲,也為了鼓舞和激勵中國人。在整個抗戰期間,巴金完成了很多其創作生涯中重要的作品,包括《春》、《秋》、《憩園》、《第四病室》以及《寒夜》,他從抗戰前一個有影響的作家,成長為中國作家中旗幟性的人物之一。“而反映抗戰生活的《寒夜》,被認為代表著他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馬文運說。
在《火》第一部的后記中,巴金說,“我寫小說,不僅想發散我的熱情,宣泄我的悲憤,并且想鼓舞別人的勇氣,鞏固別人的信仰。我還想使人從一些簡單的年輕人的活動里看出未來中國的希望。”在作家周立民看來,戰爭、國難,使巴金從大家庭中走出來,看到了民眾真實的生活和苦難,蛻變成為一個成熟的作家,“抗戰時期的創作在巴金整個創作生涯中是最重要的。”
通過翻譯倡導全民抗戰
巴金在抗戰時期,除了進行個人創作外,還擔任了《吶喊》(后改為《烽火》)、《文叢》等刊物的編輯,并且翻譯了很多反映反抗、斗爭的外國文學作品,如《處女地》等。
在翻譯方面,巴金尤為鐘情于介紹反映西班牙內戰的文藝作品,包括《西班牙的血》、《一個西班牙戰士底死》、《西班牙在前進中》、《西班牙的苦難》等。“一方面,巴金希望用具有相似命運的西班牙人民的抗爭,來鼓舞中國軍民;另一方面,這也和巴金推崇‘全民抗戰’的思想有關。”周立民告訴早報記者。
在《火》三部曲中,巴金借筆下人物之口反復強調說:“這次是全國抗戰,全民抗戰”,“在這個大時代中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認為“我們個人的幸福是跟大眾的幸福,跟抗戰的勝利連在一起的”。盡管巴金所推崇的“全民抗戰”與中共所倡導的全民抗戰有著不小的區別,但并不影響其發揮在喚起民眾抗戰意識方面的積極作用。
電影拍攝合同首次公開
本次展覽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巴金于1941年與中國聯合影業公司簽訂的《春》、《秋》兩部電影拍攝合同(復制品)首次公開。
據周立民介紹,這份合同是巴金之女李小林女士偶然在家中發現,為了更好地保存和妥善利用,她將其捐贈給了巴金故居。周立民認為,我們一直在說巴金用文字激勵民眾的抗戰精神,那么到底是如何影響到民眾的?從這份合同,我們就可以確實看到巴金的作品在當時的影響和傳播。
除了觀看展覽,觀眾還能在現場領取一份巴金給青年朋友的回信《做一個戰士》的傳單,切實感受巴金的文字對于抗戰時期中國民眾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