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1日13:35 來源:《文匯報》 作者: 張禎希 點擊: 次
今年上海書展“書香上海悅讀季”系列活動,攜手全市17個區縣推出138場活動,繼上屆書展之后,再次實現全城覆蓋。王安憶、葉辛、趙麗宏、鄭淵潔等作家走進各區縣圖書館、活動中心為當地居民帶去文學講座和閱讀分享會。
從上海展覽中心主會場,擴展到上海全市。有人說,書香中多了些人間煙火氣,讓更多人體驗到了閱讀的精彩,也讓閱讀成為文化素養養成的重要實踐手段。
“一方面要整個市區聯動組織靜安讀書周,思南文學之家,望道講讀會,科協大講壇這樣專業性比較強、面向城市人群、中高端的閱讀活動;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各區縣的需求,結合各自的優勢特色,為更多讀者量身定制一些讀書主題活動。”上海書展組織者如是說。有學者這樣比喻上海的書香地圖:中心城區和區縣的活動,就像一顆顆珍珠,而上海書展就像一根項鏈,串聯起全上海愛書懂書的所有人,扮美著上海這座城市。
讓作家學者走出書房走向區縣讀者
作家學者不再只是市中心主會場的“特有資源”,或是促進圖書銷量的“簽售嘉賓”,在上海書展這顆巨大“心臟”的推送下,他們被輸送到上海的各個角落,通過讀書會、寫作心得分享講座,為這座城市的愛書人讀書人帶去文化脈動。
去年書展期間,崇明縣圖書館內可容納200人的報告廳一直處于座無虛席的狀態,為了滿足更多的“追星族”,圖書館工作人員搬來加座,現場人頭攢動,使負責拍攝的工作人員一次又一次調整拍攝角度,甚至最后放棄了拍攝。崇明島上的追星族們追逐的并非影視明星,而是一批組團登島的作家,他們中有劉醒龍、葉辛、王小鷹,還有剛剛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格非。
作家的高人氣也讓圖書館工作人員吃驚。在碎片化閱讀、輕閱讀盛行的當下,嚴肅文學在民間還有沒有市場?會不會出現冷場?活動開始前,這些“不確定”一直懸著工作人員的心。但第一場活動的開門紅,徹底打消了之前的憂慮。“王小鷹專場女性讀者占了8成,年輕讀者偏向格非、劉醒龍,葉辛專場則聚集了不少50后60后讀者。”一位現場工作人員透露,吸引崇明讀者的并非只是“名人效應”,讀者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去年是上海書展活動第一次過江登陸崇明島,這也意味著上海書展已經輻射至廣闊的郊縣,活動范圍全面覆蓋全市17個區縣。如今與作協合作,將更多優秀作家學者推到區縣,正成為上海書展的“規定動作”。“從最早的滬版圖書交易會,到現在覆蓋全市的書展,上海書展已經成長為全民閱讀的推廣平臺。”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認為,上海書展不能只是小范圍的“圈里人”活動,讓更多的作家“走出去”,才能把更多的讀者“拉進來”。
今年書展期間,各區縣的閱讀活動超過130場。今年攜《抗日戰爭》來到上海書展的軍旅作家王樹增,除了書展主會場的活動外,還將走進黃浦與楊浦;秦文君、趙麗宏等作家將再度“組團”過江將書香帶到崇明;浦東則將迎來作家梁鴻與評論家金理;葉辛、沈石溪將攜作品走進閔行莘莊……作家學者不再只是市中心主會場的“特有資源”,或是促進圖書銷量的“簽售嘉賓”,在上海書展這顆巨大“心臟”的舒張中,他們被輸送到上海的各個角落,通過讀書會、寫作心得分享、講座,滲透進入整座城市的文化脈搏。
“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品能走進讀者。書展跨江到崇明島,不僅對讀者重要,對作家更重要,他們說的故事、經歷的生活對作家來說都是創作的養料。”作家王小鷹說。在不少作家看來,和讀者像朋友一樣聊天,在閱讀活動中,這種自由即興的交流是最寶貴的。閱讀活動并非作者單向的輸出,走出書房,走向基層與讀者,對作家而言未嘗不是一種文學靈感的刺激與滋養。
拓展區縣圖書館“借借還還”之外的功能
眾多區縣圖書館不再是借書、還書、看書的物理空間,而是轉型成了為居民定制特色閱讀活動,豐富閱讀體驗的“閱讀繁星”。多層次全方位、有虛擬有現實的閱讀活動,標注出在需求引導中實現價值引領的“閱讀星座”。
今年,上海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將攜手浦東、黃浦、靜安、閔行、青浦與崇明等6大分會場開展“書香上海悅讀季”系列活動。借著分會場活動,上海書展逐漸從中心平臺深向全上海,記者了解到,在分會場活動中,各大區縣的圖書館成了承辦、協調活動的“主力軍”。“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借書、還書、看書的單純物理空間,為居民定制特色閱讀活動,已經成為書籍之外撐起圖書館的另一個支點。”一位區縣圖書館負責人說。
青浦區的“青溪講壇”,閔行區的“敏讀會”、普陀區的“閱讀引領未來”公益講座、崇明縣的“瀛洲大講壇”、虹口區的“書香傳虹口”、徐匯區的“星期天讀書觀影會”。如今,每月定期舉行的特色活動成了不少區縣圖書館的“標配”。這些活動不再是一點才亮的燈光,而是自身不斷閃爍的星光,它們標記出了上海“閱讀星空”的基本輪廓。
讀讀清代作家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看看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海上花》,聽聽專業人士的講解,直觀的影像體驗與名家的精彩導讀一下子拉近了名著與讀者的距離。由徐匯區圖書館攜手社會公益組織“星期天讀書會”共同舉辦的“星期天讀書觀影會”已經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記者發現,不少圖書館推出的公益文化活動正在拓寬閱讀的邊界與可能。在互聯網科技帶來的多屏互動時代,如何利用媒介融合,豐富閱讀體驗、調出閱讀趣味,成為不少圖書館活動的目標。
加設了活動策劃、組織者的身份,對圖書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立項目團隊、利用地方資源,不少圖書館的運營能力開始自動升級。閔行圖書館開辦自2013年的“敏讀會”目前已經舉辦了67場,原本每月一次的活動,由于“讀者粉絲”的熱情,加設的場次幾乎超過了原先安排的場次。葉辛、金宇澄等作家的吸引力自不必說,調動讀者熱情的還有“敏讀會”的項目團隊,閔行圖書館館長張勁芳介紹,“敏讀會”項目團隊由4位“80后”館員組成,其中更有文學專業研究生。由于年輕的理念,“敏讀會”的話題新鮮新銳。項目團隊更是積極運用豆瓣、微信、微博等傳播工具,獲得不少年輕粉絲的關注。在閔行圖書館中,除了針對文學愛好者的“敏讀會”外,還有更加大眾化的“市民學堂”,以及親子閱讀項目“螞蟻故事會”、“英語故事會”,每個項目都有固定的團隊負責組織運營。除了館內的人才儲備,區縣資源也成了圖書館內撬動閱讀的杠桿。英語人才資源不夠怎么辦?每周的“英語故事會”,閔行圖書館都會邀請周邊的外國家庭前來參與。
“在開展這些活動之前,圖書館有點像老年活動室,年輕人的身影難以尋覓。如今,各年齡段的市民都能在圖書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張勁芳說。閱讀永遠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但如何讓圖書館的閱讀與商業的書店、家里的書房不一樣?套用互聯網術語,圖書館的用戶體驗需要豐富與提高。
記者手記 閱讀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文化學者認為,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消費需求便會加速增長。這就需要更多固定的文化場所以及定期的文化活動,用社交樂趣讓人們重溫書香,為讀者和作者之間交流閱讀感悟和文化體驗提供機會。今年上海書展的主題為“我愛讀書,我愛生活”。建設書香城市,不但需要書展密集投放優秀閱讀資源的“引燃”,更離不開城市閱讀長效機制的培養。一批以上海書展為契機形成的閱讀文化活動深入各個區縣,不僅扎根書店、圖書館,更進入了咖啡店、商業街。這些自發的讀書活動正在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態。
2013年8月,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活動第一次被安排在了思南公館舉行,鬧中取靜的梧桐街道,極富海派文化特色的老洋房內,多位海內外著名作家學者將自己的創作心得向愛書人娓娓道來。思南公館優雅的格調與國際化的文學主題調性契合,活動效果極佳。借著這個契機,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作家協會、黃浦區幾方一拍即合,一個常態的、開放的、免費的讀書會就此成立。這便是“思南讀書會”的誕生過程。
如今,思南讀書會已經形成文化品牌。奈保爾、孫颙、馮象、舒乙、李歐梵、陳思和等作家學者都是思南公館的座上賓。主打高端、專業、純文學的思南讀書會,對于讀者卻是“零門檻”——免費開放,不用預約也不用買票,現場布置簡單到只有桌椅和擴音器。“讀書本來就是一件日常而樸素的事。”作家孫甘露說,“零門檻”的讀書會正是回到閱讀的初心:為書找到讀者,為讀者找到書。
“閱讀推廣是一件急不來的事。文化培育,不能靠簡單粗放,那樣往往表面熱鬧,實際效果不佳。如今讀書正在回歸人們的生活。”一位出版業內人士說。今年的上海“書香地圖”上,閱讀活動的特色愈發明顯。靜安區白領人群密集,為了能讓忙碌的白領們在工作之余一品書香,靜安區將符合白領趣味的講座、沙龍“搬”進寫字樓;地鐵2號線串聯著陸家嘴,上海科技館、張江等地,浦東便推出了“書香2號線”,結合區域特色,在陸家嘴推出金融閱讀、科技館引入親子閱讀、張江主打創新創業圖書。
區縣如何推動全民閱讀
■靜安:“流動圖書車”將書香帶給白領
書香氛圍的營造不僅要靠一個時間段,集中活動的“熱炒”,更需要日常閱讀習慣的培育。靜安是滬上白領一族最密集的區域,“去圖書館”對于20多萬“快節奏”工作的白領青年來說是一種奢侈。2010年以來,靜安區形成了“區級圖書館、街道圖書館、20余個樓宇‘都市書坊’與‘讀者1號’流動圖書車”組成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為白領的閱讀帶來了便利。
“讀者1號”流動圖書車滿載千余冊圖書,每周定時定點駛上南京西路沿線商圈,與上海市中心圖書館聯網的現場辦證和借閱服務,為午休片刻的白領帶去邂逅圖書的驚喜與便捷。靜安區有22家與商務樓宇共建的圖書室,它們結合企業及白領特點提供圖書配送、新書預約、白領薦書等一站式、融入式的貼心服務,并依托這一平臺,將適合白領趣味的講座、沙龍“搬”進寫字樓,豐富文化生活。
■黃浦:打造都市人的“第二書房”
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固定的文化場所,讓讀者和作者交流閱讀感悟和文化體驗。而對上海這樣一個常住人口2400萬的大城市而言,時下興起的讀書會成了不少都市人進行心靈交流的“第二書房”。黃浦區思南公館內頻繁舉行的思南讀書會,已是上海文化屆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奈保爾、王安憶、孫颙、馮象、舒乙等多位中外作家和學者,在思南公館和文學愛好者面對面。沒有娛樂明星的讀書會,思南公館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學粉絲”;主打文學圖書的書集,年銷售額近50萬元。讀書會讓閱讀成為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需求。
■浦東:“書香專線”讓閱讀與生活無縫連接
地鐵中的“低頭族”已經成為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一道風景線。每天地鐵輸送著巨大的人流量,讓低頭族們抬起頭來感受一下書香,讓地鐵附近的場館成為閱讀的場所,是浦東今年書展期間,書香活動的主題。客流量巨大的地鐵2號線將成為一條輸送書香的紐帶,為閱讀與人們的生活做一場無縫連接。
書展期間,在2號線相關地鐵站點及專列車廂內,列車拉手、車廂貼、車門貼、顯示屏不再被廣告“霸占”,書展的相關訊息將依托清新、活潑的漫畫形式與乘客見面。在2號線途經的陸家嘴正大廣場,上海科技館、張江長泰廣場等地點,將聚焦區域特色,打造一系列閱讀活動。陸家嘴正大廣場將打出金融牌,經濟、金融類書籍大展銷,財經作家與讀者見面會;上海科技館則以少兒閱讀與科普為主題,作家鄭淵潔、陳丹燕將與少兒讀者見面。張江長泰廣場則推出科技、創業類圖書展銷,以及創新、創業政策解讀等活動。
■閔行:多元活動實現區縣讀者年齡段全覆蓋
今年,上海書展首次在閔行設立分會場。葉辛、沈石溪、趙麗宏等作家將與文學愛好者面對面交流。除了7天的書展密集活動外,以閔行圖書館為代表,閔行區已經形成了不少貫穿全年的多元文化活動。
閔行區圖書館是閔行市民閱讀的重要窗口,在推進全民閱讀、提升全民文化素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閔行區圖書館組織開展的定期讀者活動主要有7大系列19種活動,覆蓋了全年齡段讀者的文化需求,其中不少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如針對年輕專業讀者的“敏讀會”、提倡親子閱讀的“閔圖媽媽小屋”等。在閔行區生活和工作著眾多作家,如葉辛是閔行區文聯的名譽主席,趙麗宏在莘莊工業區設有工作室。隨著文化進社區,他們也經常走進閔行圖書館讀書會、讀書沙龍,與廣大市民分享自己的寫作與讀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