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10:1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徐翌晟 點擊: 次
從本月25日起,上海純文學陣地又將多出一張新面孔:期盼了許久的大型綜合類雙月文學選刊《思南文學選刊》將在這一天首發。近日來,青年作家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紛紛在各自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發布首期《思南文學選刊》的封面,粉紅和白色相間的設計充滿了早春的清新之味。
據悉,昨天,首期《思南文學選刊》已經到達印刷廠,今天上午開機印刷,目前采用的是小16開開本,共272頁,每期約二十五萬字左右的容量。這個開本和厚度既能容納更多的內容,又具有時尚感,便于讀者躺臥閱讀的同時,也不失其厚重。這份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文學選刊,全面關注中文世界的文學創作、翻譯和研究,既填補了上海沒有文學選刊的空缺,完整了上海文學期刊的種類,也將為更深入地推動上海的文學和閱讀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
與思南讀書會之間的關系
顧名思義,《思南文學選刊》與已經創辦三年的思南讀書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思南讀書會成為每周六滬上文學愛好者們的一項美好的體驗。
“近年來上海書展的上海國際文學周在思南公館的舉辦、思南文學之家的成立、思南讀書會和思南書集的創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相當不錯的反響,成為國內外作家、出版人和媒體的一個重要展示推廣平臺。基于思南這一文化品牌延伸、拓展的考慮,決定創辦《思南文學選刊》。”談到創辦這樣一份文學刊物的初衷時,選刊的副主編、評論家黃德海這樣告訴本報記者。“這是新媒體文化環境中,強勢回歸文學初心,探索社會化辦刊思路的一次新嘗試,希望可以起到推廣品質閱讀,營造都市文化氛圍的作用。”
在新媒體崛起的大背景下,這樣一份純文學選刊的創辦讓人深深感受到創辦者和書寫者們逆流而上的勇氣。雜志針對漢語文學的創作,翻譯作品也在其中,編者們期望這本刊物能在純文學期刊的選擇中互相補充,兼顧藝術性、可讀性和思想性,以一種樸實的方式回到文學。
“目前國內選刊基本以小說為主,其他體裁比如理論、隨筆、詩歌、演講與訪談等,以往選刊很少涉及。這本刊物期望把我們視線所及的好作品選出來,讓讀者看到當下漢語文學的水準,并可以與國外的相關作品相互比較。希望我們的選刊不是隨手可丟的雜志,而是值得珍視的隨手讀物。”思南文學選刊的另一位副主編項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什么樣的作品可以進入選刊
既然是“選刊”,當然有自己的選擇標準,“作品的語言和敘事語調是重要的考量對象,希望能夠選取跟我們復雜生活相稱的內容和語言形式,盡量避免程式化、重復性的寫作,推舉一種有力量、有發現的品質寫作。簡單說,選擇的標準是‘好’,好形式、好構思、好文字、好見識、好嘗試。”項靜說。
第一期的目錄中,很多篇目和作者都提前曝光,其中敘事一欄中有弋舟的《隨園》、雙雪濤的《飛行家》等等;詩歌一欄中有里爾克的《唯有詩歌我們在注視》等;隨筆中收錄了李敬澤的《抹香》等;對讀中收錄有尼克的《人工智能的起源》等;重溫一欄中是福樓拜的《淳樸的心》。值得一提的是,資訊欄目中,特別邀請富于幽默和藝術才情的青年作家btr(筆名)執筆撰寫近期文學信息,以體現作為期刊的時效性。
據項靜介紹,敘事、詩歌和隨筆欄目,希望選出作家一年左右時間里發表的藝術性高的作品,注重語言的密度、作品中蘊含的個人和時代訊息,以及他們對文學形式的自覺意識。“對讀”欄目是對文學面臨的似遠實近的問題之一瞥,以后還會有各種社會、文化、思想話題——思維的樂趣始終是文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重溫”選取經典作品,考慮的是其背后的歷史脈絡,如創刊號的福樓拜和里爾克,都是各自門類極為重要的創作者,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劃出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文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