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8日14:16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秋日的上海,將迎來世界多地的詩人——記者今天獲悉,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即將于10月7日在滬開幕。剛過完87歲生日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將獲頒詩歌節首次設立的“金玉蘭”詩歌大獎。
“阿多尼斯對阿拉伯詩歌的影響,可以與龐德或艾略特對于英語詩歌的影響相提并論。他提出的一系列詩學見解,為阿拉伯新詩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是阿拉伯詩歌現代化最積極的倡導者。阿多尼斯的詩超越阿拉伯的時空,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俯瞰人生萬象。他的詩歌創作,是當代世界詩歌的一個高峰。”本屆金玉蘭詩歌大獎評委會的評價,可一窺阿多尼斯詩歌編織而成的斑斕圖景。
除了阿多尼斯,受邀參加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的詩人,能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艾略特詩歌獎得主大衛·哈森、日本詩人高橋睦郎、斯洛文尼亞詩人阿萊士·施蒂格、世界數碼文學和電腦詩歌的開創性詩人凱喆安、荷蘭詩歌節主席巴斯·夸克曼、愛爾蘭詩人帕特里克·考特,還有詩人吉狄馬加、舒婷、楊煉、鄭愁予(中國臺灣地區)、顏艾琳(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張燁、張如凌、田原、吳思敬、姜濤等。
據悉,10月7日至11日上海國際詩歌節期間,中外詩人將開展一系列交流活動,包括詩歌論壇、朗誦會、翻譯工作坊以及阿多尼斯畫展等。10月10日晚黃浦江“翡翠公主號”游船上將舉辦“不夜上海·詩歌之光”——“金玉蘭”詩歌大獎頒獎儀式暨詩歌晚會,詩句與夜色將交織出怎樣一番美景,令人期待。
世界和人心的多姿,流淌在中外詩句里
“因為詩歌,世界變得很小,天涯海角的距離,無法阻隔詩人的相聚。詩人們相聚在上海,是詩的召喚,是友誼的邀約。”作家、《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告訴記者,正是因為詩歌,世界變得很大,而其中每一位詩人的詩作,都能展示一個與眾不同的天地,“宇宙和人間的萬千氣象,心靈中隱藏萌動的無數秘密,被詩人們用不同文字構筑成變幻無窮的奇妙詩句,將在上海的天空飛揚。”
詩歌意味著什么?詩人們的答案正蘊藏在詩句里。阿多尼斯曾在《詩之初》中說:“你最美的事,是動搖天地”,“你最美的事,是成為辯詞/被光明和黑暗引以為據”,“你最美的事,是成為目標/成為分水嶺/區分沉默和話語”,詩中的玄機,讓人在一唱三嘆中沉思不已。
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他迄今共創作了50余部作品,屢獲各種國際文學大獎,1997年法國政府授予阿多尼斯文學藝術勛章。阿多尼斯詩選《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中譯本曾在2009年由譯林出版社推出,今年4月列入“經典詩歌譯叢”精裝再版,幾年間累計售出10萬余冊。
當詩人們相逢上海,又將激發出怎樣的靈感?“世界各地的詩人,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語法,不同的構思,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象,創造出形態迥然相異的詩歌,而詩中潛藏的秘密,蘊含的情感,散發的氣息,是如此豐富而神秘。”趙麗宏如是感慨。
詩人旅行在世界上,但因為有詩,詩人可以尋找自己的血脈。高橋睦郎《旅行的血》中有這樣的詩句:“我們的來由古老/古老得看不到源頭/我們緊緊相抱/悄聲地,在時光的皮膚下/接連不斷地流自幽暗的河床/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旅途中/在旅途涼爽的樹蔭下”。
大衛·哈森在詩中揭示著人生的秘密:“秘密人生里僅名字相同/那兒對的房子在錯的街上,那兒咖啡館/擠滿和他們貌似不同的人,那兒聲音/含混斷裂。在像素化的世界里,他們觸摸著走”。
吉狄馬加道出了詩人心中的一種永恒:“在我們這個喧囂的時代,/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如同從前,/只是日落的輝煌,比日出的/絢麗更令人悲傷和嘆息!/遙遠的星群仍在向我們示意,/大海上的帆影失而復得”。
上海國際詩歌節,繼續證明著詩歌和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淵源
去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曾舉辦首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以多角度、多層次的形式,讓國內外知名詩人和上海大眾互動參與,反響頗佳,產生了持續的連鎖效應,也展示出上海和中國的文化活力。
今年恰逢中文新詩的百歲華誕,第二屆上海國際詩歌節如約而至。“曾經有人說,上海不是一座產生詩歌的城市,上海是小說,是散文,是舞臺戲劇,上海和詩格格不入。這樣的謬論,早已被詩人們實踐否定。”在趙麗宏看來,新詩在中國100年的歷史,也是上海產生新詩100年的歷史。百年來,無數詩人在這里生活、觀察、體驗,在這里尋找到詩意,并把它們凝固成文字,成為中國新詩發展的縮影。
他寫過一段相當詩意的話:上海是古老的城市,也是年輕的城市,她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數千年前,但她被世界關注,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上海是中國和世界交匯交融的自由的港口,一個舞臺,一個讓人產生無窮聯想的現代現代都市。上海的大街小巷,猶如圖書館藏書庫中幽長曲折的走道,路邊的建筑,恰似典籍琳瑯的書柜,書柜里那些閉鎖的書本,正在被詩人們一本一本打開,用自己的詩歌大聲閱讀,世界聽見了從黃浦江畔飛揚起的美妙詩情。而上海國際詩歌節,正是在繼續證明著詩歌和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淵源。
本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徐匯區委宣傳部主辦,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為指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