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7日11:04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曾繁宜 施晨露 點擊: 次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浦東題材成為近期上海文藝創作“熱詞”。電視劇《大浦東》、長篇報告文學《浦東傳:中國的世紀大道》、淮劇《浦東人家》等一批浦東題材文藝作品正在緊鑼密鼓地創作之中。在這其中,浦東本土作家倪輝祥的散文集《悠悠浦東情》為浦東題材文學表達再添一塊磚。新書首發式上,倪輝祥說:“從風華正茂的文學青年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作家,浦東自成一體的風土人情、家鄉日新月異的新氣象,仍然時時感動著我。我對家鄉懷有濃之又濃的特殊感情,積聚到一定程度,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這是我堅持用自己的筆不斷抒寫浦東的緣由和初心。”
從1978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起,倪輝祥至今已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作品400多萬字,他也是浦東本土第一位中國作協會員。浦東題材是這位土生土長的浦東人筆下縈繞不斷的旋律,選入《悠悠浦東情》中的106篇散文都與浦東相關,分為 “桑梓戀情”、“故里深情”、“熱土豪情”三輯,既有濃郁的鄉土風情,又閃爍著現代都市的新鏡頭。
“濃濃一個‘情’字,浸透在篇章詞句中,耳邊仿佛聽到作者慢慢地傾訴,訴說他埋藏心底對家鄉的情感。細細品味后,能讀出熱烈,讀出濃郁,讀出深沉,讀出甜蜜,讀出傷感,讀出苦痛,讀出綿長。”上海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朱大建對散文集中有關親情的篇章印象最深。《我陪奶奶游大橋》寫96歲的老壽星奶奶游覽楊浦大橋后,“滿臉的皺紋,宛似開了一朵金絲菊花”。觸景生情的奶奶叨念起往事:奶奶的娘家和婆家之間,有一座獨木橋,結婚那天,奶奶在過獨木橋時掉進了小河,犯了大忌,按照鄉規,眼淚汪汪在河邊跪了三天謝了罪才能拜堂,連奶奶的膝蓋都跪破了。這真實的細節,是奶奶一生不會忘卻的傷痛。而在奶奶游楊浦大橋時帶出的這段傷心往事,又極為自然地襯托出浦東滄海桑田般的巨變。書中對浦東風土人情的回憶也很有味道,如《“銅鈿溝憶趣”》,寫兒時坐在橢圓形腳盆里,腰里系上一根繩子,緩緩行進在菱葉間采摘鮮嫩的菱角。《在葡萄架的綠蔭下》寫對老家院子一架葡萄藤的喜愛,每逢朋友來敘談,在綠蔭下摘下兩串葡萄,嘴甜心也甜,農家生活的樂趣躍然紙上。有關鄉俗民俗的篇章也十分生動,如《憶說冬至話傳承》寫浦東鄉間的冬至祭祖儀式的隆重,《浦東老娘舅》寫“娘舅是所有至親中威勢最足的長輩”,《家鄉婚儀瑣記》寫浦東鄉間婚俗細節,《廚師老爺小考》寫浦東鄉間對廚師的尊重,都讓讀者似有在場親見之感。
“就像襯衫上的扣子——貼肉!讀這樣的文章就像吃到家鄉菜,甜到心里。”來自浦東川沙的“故事大王”夏友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評論家們看來,倪輝祥之所以能將浦東人的生活寫“活”,與他的生活積累密不可分,他的作品里既能看到浦東開發開放后的時代變化,更有個人生活的印記和故土情節,用日常細節支撐起了宏大時代的表述。
有評論家指出,倪輝祥的作品基調積極、溫和,他的人生就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歷程,作為改革開放和浦東開發開放的受益者,這位農家子弟由衷地認同新時代,因此他的寫作也反映和折射著新時代的基本精神。“上海不只有燈紅酒綠、光怪陸離的洋場氣息,在上海文學的脈絡里,也有鄉土文化的一面。”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說,與家鄉深入血脈的聯系是倪輝祥的散文能夠把握住上海鄉土文化脈搏的原因。這種類型的文學書寫在上海的文學土壤中并非孤例,這樣的書寫方式在時代的前行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