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10:38 來源:上海觀察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當下所有文學形式中,古體詩創作可能是最缺少青春力量的,也最需要青年人來激發活力。”近日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的青年詩人座談會上,上海詩詞學會原會長褚水敖這樣感慨。成立逾30年的上海詩詞學會目前約有會員900人,其中70后、80后、90后占比約十分之一,總體上來說,仍以“白發”會員為主,但近年來,創作古體詩詞的詩人隊伍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年輕面孔。青年詩人中有媒體工作人員,也有IT創業者、財務工作人員、在校研究生,在這些年輕人眼中,古詩詞的創作、傳播應該有更多貼近當代人的方式,讓古詩詞蘊含的精神資源滋養當代人,首先會欣賞,進一步帶動更多人加入創作。
年輕人中喜歡古風歌曲、動漫等二次元事物的不少,由《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國》等綜藝節目帶來的“詩詞熱”也在全社會蔓延,但在上海詩詞學會代會長胡曉軍看來,目前詩詞閱讀氛圍的營造還處于普及階段,較為深入的精讀研究乃至創作,仍然少人問津,如何讓詩詞傳播不光是表面的熱鬧,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應該把詩歌盡量作為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寫詩過程中還要詩意的提煉,最終超越日常,達到詩意的生活。青年詩人鄧婉瑩說,“詩歌創作本身其實是一種自我的內省,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能夠達到詩意的和解。”要讓這種對話進一步達到他人,需要更多樣的手段。“詩詞創作和傳播不需要太拘泥于一種形式,對于90后、00后年輕人來說,用比較好玩的形式作為切入點,激活興趣很重要。”剛剛加入詩詞學會的青年詩人李歡建議,很多博物館針對有歷史感的藏品,開發了非常新潮的衍生品,包括手機殼、筆記本等,古詩詞推廣也不妨借鑒這個思路,將傳統的詩詞寫作與時尚、熱門話題結合,就像大英博物館的衍生品一樣,使遙遠的文字形式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把詩詞創作與微信、音頻、視頻相聯系,也是新趨勢。青年詩人孫曉飛業余時間打理了一個公眾號,刊登詩友的詩詞、推薦歷代詩詞的理論知識,希望通過新的媒體平臺持續傳播古詩詞之美。青年詩人劉魯寧則發現,利用現代手段傳播作品有其局限性,“閱讀量高的公號往往就是金字塔尖的一些商業大號,個人運營影響有限。是否可以嘗試一些更跨界的合作?比如能不能和作曲家合作,把優秀的詩詞作品譜成曲,唱出來?能不能詩詞拍成MV,以音樂的形式傳唱,收獲更多讀者和聽眾?”
上海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楊繡麗談到,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上,許多外國詩人對中國詩歌懷有極大興趣,一位比利時詩人在詩作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他的詩很有古典韻味,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中國古體詩需要走出去,讓世界聽到,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進一步激發活力,是文學圈詩歌界需要思考實踐的。
“寫古體詩的人很少患抑郁癥。”不少青年詩人笑道。寄托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古體詩詞應該成為中國人安放心靈的家園,中華文化的魅力應該“走下去”感染更多年輕一代,也應該“走出去”發揮更大的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