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13:33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施晨露 點擊: 次
如果一部當代作品敢以“史詩”命名,那必定要有史的壯麗,詩的斑斕。《浦東史詩》不愧于此,它凝結著書寫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更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上海、浦東這塊熱土“拼”出來的奇跡,最精辟也最富深情的解讀。
11月26日,“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大型報告文學《浦東史詩》出版座談會”在浦東新區舉行,“中國報告文學浦東創作基地”暨“何建明上海工作室”同時揭牌。《浦東史詩》作者、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直言:“這是一次讓我心動又倍感壓力的創作挑戰。站在中國城市的最高點,挑戰城市書寫的高峰,書寫最美的城市和最了不起的一群人,其中的熱度、濃度、深度、高度,前所未有。”
母親河與愛情河
查閱逾千萬字材料和文獻檔案,采訪上百位浦東開發開放親歷者,實地踏訪浦東城鄉和現代化建設火熱現場,最多的一天安排了6個采訪——白天采訪、晚上寫作,這是何建明在創作《浦東史詩》半年多時間里的常態,甚至在炎炎夏日患上疼痛難耐的帶狀皰疹,也不愿停歇。而起點,要追溯到3月那個夜晚的春雷。
“那聲驚雷,仿佛是對我的召喚。”接受委約來滬采訪的第一天晚上,何建明來到了黃浦江邊——這里有他兒時和青年留下的“浦東不是上海”的深刻記憶。重新徜徉在外灘,感受浦江兩岸今非昔比的變化,內心的沖擊與當晚格外響亮的春雷,轟鳴交響,讓敏感的作家恍然間感到,那就是在浦東奮斗過的無數人的聲音,“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一定要把這部作品寫好”。
“浦東就是一首激昂高揚、催人淚下、美侖美奐、余香千載的交響與史詩,凡是去撥動它的人都會心至誠服、情至跪拜。”何建明感慨,“現在,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的寫作設定了四個緯度和一條直線:上海的高度、深度、寬度、精度,和中國共產黨在此發端走過的近百年歷程。他感慨,不僅上海以外的人可能沒看到華美高樓大廈背后的人,上海人自己都未必了解真正的上海人是怎樣一種人,身上有怎樣的精神和特質。他說,上海人把黃浦江當作母親河,而他更愿意將黃浦江理解為“愛情河”。是這條愛河,讓一對相思了千年、凝望了百年的戀人終于重新擁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繹了一曲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經典愛情詩篇,這是他對新上海的新發現。每當夜晚,只須在外灘兩岸走一走、看一看,再神思飛揚一下,難道不感覺仿佛置身于一個盛大無比的“婚禮”嗎?永不落幕的婚禮主人便是浦東、浦西這對世紀重逢的“新郎”“新娘”。浦東的開發開放,讓蒙塵多年的東方“公主”重新容光煥發。于是,他為《浦東史詩》寫下光彩照人又柔情似水的序語:太陽升起的地方,“公主”盛裝而歸。
不止何建明一個人用愛情和婚禮,形容浦東與浦西。現任上海國和現代服務業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程放,是第一批投奔浦東的青年學子,1993年研究生畢業加入浦東建設大潮。“第一批800學子過浦江”,他說,白加黑、5+2,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證休息,今天的浦東就是這樣“干出來”的。“選擇城市就像選擇一段婚姻,從怦然心動到走進一段穩定的關系并為之奮斗。”打動程放和當年一大批年輕人的是改革開放藍圖描繪的世界級城市輪廓,是心中的熱血與憧憬。“走出校園走進浦東,東方明珠還在建第一個球。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協助起草一封寫給世界500強公司的信,發出來自浦東的邀約。”當時的浦東還很少為人所知,寄出的200多封信,回音寥寥。但就是從這時起,浦東開始了與跨國公司的持續對話。如今,世界500強中有300多家落戶浦東,其中包括20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程放說,很榮幸成為《浦東史詩》中的一份子,要成為史詩的一個音符,就必須無愧于這片土地、這個時代。
這,不止是他的心聲。
上海是一個動詞
上海是一個動詞,這是何建明的另一個發現。在他眼里,“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種行為方式和精神創造,是一個“動詞”、一個“狀態”。這座城市靠近大海,沒有勇敢的行為,沒有創新的銳氣,沒有堅韌的意志,歷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將它淹沒與湮滅。“上海”,就是重新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
“寫上海是一件幸運的事,除了有機會認識那些偉大建筑、知道它們的出生過程和肌體的結構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了許多參與制造浦東的人物,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廈而不知建設它們的人的身形以及他們為之流下的汗水與淚水,那等于只翻了翻上海這本書的封面,內容沒有看。”何建明感慨,對他而言,這次寫作最重要的收獲是認識了一批浦東的建設者、干將。座談會上,他用一個鞠躬表達情意,這一鞠躬里,是對改革開放偉大成果的敬意,也是對創造這片熱土的建設者的謝意。“城市其實跟人一樣,每一座建筑、每一條道路,每一片公園,都有其生命,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一個城市的成長過程和成熟過程呢?《浦東史詩》力求做到的就是通過真實和藝術的文字來向人們介紹這個過程,因為它是我們當代人所創造的奇跡——僅用不到三十來年的時間,造就了一座全新的現代化大都市,以及這座偉大城市的新精神。”
是的,人們肉眼可見的是在浦東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在《浦東史詩》中,何建明用“地標之美”的章節述說它們背后的故事。除了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在作家為浦東樹立的地標中,還有一座僅十層高、不起眼的“由由”。“由由飯店”是嚴橋鄉農民自己蓋起的當時的浦東最高樓,在浦東開發開放初期,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三大開發公司都曾在“由由飯店”租房辦公。嚴橋鄉和后來的嚴橋鎮,正是如今陸家嘴金融城大片土地的所在。當年的“由由飯店”與東北邊的浦東大道141號,后者是浦東開發的司令部,前者則被稱為浦東開發的“前線指揮所”。浦東新區原副區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第一任總經理王安德說,浦東有兩個充電樁和兩個孵化器。充電樁之一便是141號小白樓,1990年5月3日,上海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此掛牌,“141”取自“一是一、二是二”,浦東開發就是要靠實打實干出來;孵化器之一正是匯聚了三大開發公司的“由由飯店”。
為什么是“由由”?上海由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山佳明是與共和國同齡的老黨員,也是嚴橋鎮的老黨委書記、土生土長的浦東原住民。“田字出頭就是‘由’,浦東開發開放讓農民登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山佳明說,浦東開發開放對于浦東人來說是一場考試,如今可以問心無愧地說一句,這場考試通過了。浦東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對這片土地的原住民來說,“失去”可能是必經的陣痛。在山佳明的帶領下,浦東第一個居民新村“由由新村”解決了農民的住房問題,“由由工業園區”落實就業,“由由股份合作公司”讓老嚴橋人不僅成為城市的居民,更成為企業的股民,保障了生活。“走到交叉路口的老‘由由飯店’前,我向它深深鞠了一躬。”在《浦東史詩》里,何建明記錄下自己另一次鞠躬,他以“‘由由’人民情”為這座樓立傳,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是浦東開發開放中永遠的高樓。
“浦東開發開放不是哪幾個人或哪一代人的功業,《浦東史詩》中記錄了三個群英譜,有浦東開發的決策者、浦東建設的參與者,更有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普通人,以何等毅然決然之心化作浦東開放的動力,一塊磚、一塊瓦。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士。”王安德感慨。“我們還要做兩件事,一是探索現代養老,二是發展綠色現代科技農業。”山佳明的話擲地有聲。
浦東奇跡是如何發生的,《浦東史詩》里或許有最好的回答。而有每一個奮斗者的承諾,浦東的奇跡,上海的史詩,中國的夢想,必將繼續前行。
對話何建明:民心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基礎
上觀新聞:《浦東史詩》從解放日報1980年10月3日在頭版刊出的《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關于上海發展方向的探討》 寫起,為什么選擇這一事件入手?
何建明:正如我在書中寫到的,這是一篇充滿分量、在當時也充滿爭議的文章。刊發這篇文章,是解放日報和上海新聞人的膽識。
輿論是時代發展的先聲,解放日報這篇報道是時代的呼聲,也是百姓的呼聲,代表的是一種民意。民意參與一個城市的決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種創造和發明。上海這么大,人們都期待著它的發展,解放日報及時反映了民情、民意、民心,發出了來自老百姓最直接的聲音。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人民群眾對當時上海狀況的某些不滿,成為浦東開發開放決策的基礎,推動了這股歷史潮流。
上觀新聞:在《浦東史詩》中,不僅有第三者眼光的客觀書寫,作為作者的“我”的參與和抒發,讓人印象深刻。
何建明: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有一種親近感。提到中國城市的發展,首先就會想到上海,上海更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從我個人來說,從曾祖輩開始就留下了在上海奮斗的足跡,《浦東史詩》的寫作也是無意中對家族史的一次梳理。同時,從文學上來說,“我”的參與能讓讀者產生閱讀的親近感,增添藝術的感染力。
改革開放和新世紀的社會發展,為文學書寫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只要我們真正把感情投入到現實生活,一定能創造出不輸于過去百年曾經書寫鄉村生活那般高度的作品。我認為,新的文學經典的產生,應該從新的城市、新的上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