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17:03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張瀅瑩、孔見、王鴻生
12月26日下午,作家孔見帶新書《海南島傳》作客思南讀書會第351期現場,與同濟大學教授王鴻生、青年評論家張瀅瑩共同分享海南島隱秘而傳奇的前世今生。
“條條大路通向深海”
《海南島傳》是新星出版社“絲路百城傳”叢書中唯一一部以整個島嶼為地理單元的作品。海南島的自然風光魅力為大眾所熟知,而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海南島島民,孔見感到具有責任與使命去整理這座島嶼的人文歷史。
孔見是海南邢氏第27代子孫,祖輩扎根海南島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在他看來,海南島是人類命運的現場,“在海南島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從這里走過的人們命運跌宕起伏,而人類命運積累下的經驗值得挖掘,這本書算是我對家鄉的致敬與回報。”
孔見
張瀅瑩提出,當生活在島嶼上的人走到海邊,會不會產生與大陸離間的感覺,從而對人的性格塑造有一定影響?孔見回應,生活在陸地與生活在海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大陸上的人腳下有綿延不斷的遼闊大地,背靠崇山峻嶺就有安穩、有勢可依的感受。但是在海南島,不愿走回頭路的人將無路可走。島上條條大路通向深海,不回頭就會成為一個落湯雞,在海南只能走回頭路。”
孔見兒時常常站在島上沙丘上眺望遠方大海,心中總有一種流離失所的感覺,渴望被擁抱、被包容。他說,“很長時間里海南人沒有把海南島當成自己的家鄉,而是一個漂泊流放之地。他們總是生活在彼岸、遠方、他鄉,所以無法投入自身的生活。島上的房子都是背靠汪洋之水,水的動蕩與漂泊讓人淪陷,因而在島上恰恰不能滿足人與生俱來有依有靠的渴望。”孔見經常看見有老人坐在村口眺望,“他們認為子孫后代一定要躍過這條海平線,生命才能夠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出路,這是在漫長上千年里海南人的精神姿態。”
在孔見看來,在海南島生活特別需要堅韌、孤勇的姿態。島上的多處住宅是草木結構,難以抵御臺風。臺風跟秋收季節同步到來,幾場臺風下島民被洗劫一空,每年都要重新安家落戶。“生活在島上的人民面對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必須要有勇氣來抵抗風險,不然生活是無法繼續的。”
打通島嶼與大陸的“隔”
《海南島傳》將歷史敘事、文學敘事與哲學思辨融為一體。王鴻生認為,既有的成熟文體概念難以定義這本書,“它像一本史書,一部故事匯編,也像一部哲學思考城市錄,是對歷史的哲學沉思,什么東西都有。”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部島史,也是人的心史,更是中國人的國史。“島嶼和大陸之間是‘隔’,孔見所做的工作是打通,把個人的體驗與世界歷史打通,他在中西文化之間來回穿越,又非常踏實地站在海南島的土地上,寫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語言、他們的習俗、他們的物產、地理環境、歷史,大陸放逐過去的人的故事,”
從隋朝開始,海南島成為了最遙遠的流放之地,到明朝朱元璋時期,已有1000多年的流放歷史。在千年流放史篇章中,孔見寫下了中國歷史上威名赫赫的人物,例如李德裕、蘇軾、李綱等人。
王鴻生
孔見將海南島比作黃河的壺口瀑布或者長江的虎跳峽,“從一般平緩的江面流過都是水,只有在湍急兇險的地方顯示出了不同的景觀和氣象。正如在安穩的生活中看不出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在命運跌宕時才能展現內心的情懷。”
張瀅瑩
孔見談到,流放便是把生死交給自己,當你被連根拔起拋到天地盡頭的時候,你身上所有的影響力,你的全部武功都被廢掉,成為無用的人,如何面對這種被拋棄的狀況?唐朝一代名相李德裕來到海南后一蹶不振,經常跑到望闕亭去眺望長安,哀嘆窮途末路,他沒有將自身命運承擔起來;而蘇軾在無依無傍的生活中活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氣量,“你拋棄我,但我永遠不拋棄我自己”。“所以我在寫蘇東坡的時候,我用了將近4萬字的篇幅,實際上這本書的1/10就是寫蘇東坡,跟我對他的敬仰有很大的關系。”孔見說。
花梨木是慢生活的經典
張瀅瑩提到,書中有兩章特別提到海南島冠絕天下的二寶,分別是沉香和黃花梨。孔見介紹,海南島曾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寶島,富含珍珠、貝殼、象牙、珊瑚等稀有資源,由此也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很長時間里,海南島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國家政權的治理能力無法在島上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各種非政府權力機構都處于博弈和競爭的狀態中。”
現場讀者
孔見談到,黃花梨和沉香是宋代絲綢之路頗有名氣的商品。明清紅木家具制作首選的便是海南黃花梨。盡管黃花梨和沉香在東南亞地區常見,并不是海南島獨有的物產,但海南出產的品質有著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價值。孔見談到,之所以單獨為沉香和黃花梨設立章節,原因在于“作為自然遺產,能在人類社會中獲得這樣一種價值認同,這是很特殊的情況。”
讀者提問
海南島白蟻盛行,大肆腐蝕石頭、木材,只有質地堅硬的黃花梨保存完好。王鴻生認為,花梨木具有文化承載力,能夠抵抗時間的侵蝕和傷害。他十分欣賞孔見對植物的另類解讀,如書中所寫,“花梨木是慢生活的經典,生長節奏極其舒緩。哪個季節看上去都是一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樣子,一點點長出它的心。”
嘉賓為讀者簽名
「思南讀書會NO.351」
現場:陳 思
撰稿:關 玥
改稿:陳 思
攝影:隋 文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