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的视频黄页-成人免费高清视频-成人免费福利片在线观看

關閉按鈕
關閉按鈕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文學信息

“新高地軍旅文學叢書”:新時代軍旅文學敘事多向度的可能性

2024年12月11日12:19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從左至右為傅逸塵、石鐘山、傅汝新、

黃詠梅、宋嵩

撰稿:蔡圣輝

12月16日下午,傅逸塵攜其主編的“新高地軍旅文學叢書”,與作家石鐘山、傅汝新、黃詠梅、宋嵩做客思南讀書會441期,共同探討新時代軍旅文學敘事的可能性。

“新高地軍旅文學叢書”由文學批評家傅逸塵擔綱主編、花城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我的喜馬拉雅》《一塘蓮》《老鷹之歌》《大西遷》《全面擊潰》《氣候幽影》《抵抗日》《夜北平1938》八種。該叢書在堅守著當代軍旅文學崇高、陽剛、英雄的核心審美價值和精神立場的同時,也在文學性層面做出了突破與創新。

日常化的戰爭書寫

傅逸塵認為,要打開軍旅文學的新面向,首先要重建敘事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自新時期以來,戰爭文學與革命歷史文學從一體化的文學觀念中走出來,注重對人性的深描;80年代末,新歷史小說的流行解構了正統的歷史觀念;90年代商業浪潮襲來,世俗化與欲望化的表達夾雜其中;到了當下,軍旅文學越發尊重個體生命的存在,作家們試圖從歷史長河中打撈個人化與日常化的命題。“越來越多被解密的史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話語資源,我們也因此有能力挖掘歷史盲點,看到英雄的背面,寫出不一樣的生命傳奇,從而將鮮活的個人從歷史深處拯救和解放出來。”

 傅逸塵

傅逸塵談到,不同作家從不同角度進行軍旅文學的日常化書寫。石鐘山的《我的喜馬拉雅》著眼于進藏解放軍如何面對家庭內部的生死抉擇;傅汝新的《一塘蓮》以解放戰爭時期盧氏三姐妹飄搖又驚心動魄的命運為主線。

 石鐘山

石鐘山表示,作為曾有過軍旅生活的作家,他的創作是從感性出發書寫自己的經驗和內心的感受。在了解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時,翻閱書籍和觀看記錄片仍讓人感到隔閡。當他真正走進西藏采訪老兵時,才真切地被他們的生命故事打動,“他們一路坎坷地來到西藏,駐扎在此,平定叛亂,后繼者又守衛、建設著西藏。如一位政治部副主任所說,‘這里的每一個戰士,只要堅守一分鐘,就是在奉獻’。”

黃詠梅

黃詠梅認為,《一塘蓮》的獨特之處在于采取了以輕擊重的敘事策略。它很少正面渲染戰爭的殘酷與血腥,反而花了大量筆墨描寫遼南地區的風光。這似乎在寫日常生活,細讀之后卻能發現人物的日常生活是被戰爭侵蝕過的。比如盧氏姐妹在蓮塘邊長大,故事結尾時她們又回到蓮塘,盡管一池風景與從前并無二致,但戰爭的颶風下小人物只能如蓬草般搖曳,她們的命運已不復當初。

“去崇高”的英雄人物

傅汝新認為,不同年代軍旅作家的寫作已發生重大改變。五六十年代的軍旅文學塑造的英雄人物是單向度的,而石鐘山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展現了嚴酷軍事生活之外的世俗層面,具有開拓性意義。《一塘蓮》也處在變化的延長線上,塑造了與以往不同的人物群像。盧氏三姐妹并不天然具有英雄主義和自覺跟隨共產黨的思想高度。身為三名普通女性,她們被迫卷入革命,之后無論是思想感情還是人格命運都有所改變。小說還刻畫了另一種豪紳形象,方七爺孱弱、好賭,但關鍵時刻愿意付出巨大財力營救八路軍團長。

傅汝新

在黃詠梅看來,這套叢書中的人物仍然崇高,但并不完美。《一塘蓮》中的女性在面對時代賦予的責任與內心情感之間搖擺不定,《我的喜馬拉雅》中軍人家庭在國與家、大我與小我的抉擇間矛盾痛苦。“這套書很好地闡釋了一個寫作定律,人性是最恒久的戰場,感情是最崇高、最動人的正義。正如《我的喜馬拉雅》中馬師長所說,‘我們都是人啊,不是神啊’。”

 宋嵩

宋嵩補充道,《一塘蓮》為中國軍事文學的畫廊增添了三個鮮明又奇特的女性形象。它既沒有直接以女兵為主人公,也并非勾勒從普通女性到女戰士的成長史。三姐妹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參與了解放戰爭的全過程,為革命隊伍做了許多貢獻。戰爭結束后,她們沒有作為女兵留在部隊,而是再次回到家鄉。她們的另一個共同點是,盡管對于革命并沒有成熟的認識,但對于真愛的追求卻執著堅定。老三盧云遇見了英俊、善戰且深受戰士愛戴的高團長后便堅持追隨;老二盧秋與田鎮長互生情愫,即使田鎮長曾因在部隊中犯錯而被貶為基層干部,但他的學識與談吐仍讓盧秋愛慕不已;老大盧芳為救妹妹忍辱負重嫁與方七爺,后來逃離深宅大院,尋找自己的幸福。

現場讀者

“叢書是‘去崇高’的,所謂的‘去’,指的是遠離僵化的崇高,迎向高度內心化、情感化與文學化的崇高精神。”傅逸塵說。

多元的軍事題材

宋嵩認為,新時代的軍旅文學實現了題材上的多樣化。竇椋的《全面擊潰》描寫了兩名武警特戰隊員潛伏在黑社會團伙中,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過程。小說雜糅了多種背景知識,包括掃黑除惡、軍隊反腐等。孫允亭的《抵抗日》講述了盧溝橋事變時,幾名普通的中國青年,乃至日本的反戰青年在北平與侵華日軍作斗爭的故事。小說改編了藏本英明失蹤事件,既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又融合了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劉偉強的《氣候幽影》聚焦當下“全球氣候變化”的議題,描寫了中國氣候學家阻止美國政客利用氣候變化謀取巨額利益的跨國陰謀,其中涉及到美國國會、聯合國、國際氣候會議等多個話題。因此宋嵩向傅逸塵提問,《氣候幽影》是否溢出了軍旅文學的邊界。

讀者提問

傅逸塵回應,傳統的軍旅題材局限于戰爭本體以及軍營生活的日常經驗。隨著時代發展,當今世界范圍內的軍事形態正發生深刻變革,在兩軍交鋒與炮火洗滌之外又多了不同的戰爭形式。劉宏偉從自身經驗出發,刻畫了以往的軍旅文學中極少觸及的氣象兵群體。小說以氣候問題為切口,折射大國間的博弈,既具有全球化視野,又有前瞻性。“《氣候幽影》打開了以往被遮蔽的軍旅文學的敘事空間,它給了作家與讀者一個啟示,即關注新的知識領域、新的作戰方法、新的戰爭倫理等。”

嘉賓為讀者簽名

“這套叢書想做的,就是重新構建軍旅文學新高地。這樣一種努力溢出了軍旅文學的領域,可以拓展到整個新時代的中國文學。它對于文學觀念、敘事方式、美學范式以及文學趣味發起集群性的沖鋒,試圖攪動起某種文學潮動,也為當下安靜的文學場域注入不一樣的聲音。”傅逸塵說。

思南讀書會NO.441

現場:戚譯心

直播:莊清揚

撰稿:蔡圣輝

改稿:郭  瀏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

上海作家協會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02215號-3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3678號
電子郵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聯系電話:086-021-54039771
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