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10:41 來源: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作者:研究室 點擊: 次
4月11日下午,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雙馨苑舉行了一場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的交流會。此次會議由上海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和上海文學創作中心副主任、華語文學網總編輯、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運輝兩位嘉賓出席。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吳嘉敏,新媒體藝術學院院長汪建強,組織人事部部長鐘曄,學校辦公室副主任、新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孫晶及專業負責人與專業老師馬曉俊、甘露、陳雷、王昊玥共同參會。
合作回顧:文學與視覺的“創意共生體”
會議伊始,劉運輝老師回顧了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的多個重點項目。通過共建教學基地、聯合舉辦研修班、策劃文學孵化項目等,打造出網絡文學高研班、“作家之聲”文學音頻化、紅色文化主題短視頻等多個重量級項目,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文藝融合”路徑。馬文運書記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團隊和學生的創意執行力給予高度評價,特別提及:“雙方的合作是真正的雙贏。”
2025三大重點方向
此次會議聚焦2025年新一輪合作議題,圍繞“紅色微劇”影像工程、AI+文學+短劇實驗、網絡文學人才扶持機制三大方向展開深入討論。
1、“紅色微劇”影像項目全面推進
該項目將以上海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三大文化坐標,結合松江本地紅色地標與原創劇本資源,旨在以視覺語言演繹上海紅色文化,從江南底蘊到海派精神,打造面向全國高校與青年觀眾的高品質歷史短視頻集。
2、新形勢:打造新文藝創作生態
借助大模型與智能生成技術,探索“AI劇本+手繪原型+短劇轉化”的新路徑。新媒體藝術學院介紹了AI輔助劇本開發與動畫生成的教學與項目探索成果。雙方希望通過校企聯合賽事與課程融合,引導大學生參與AI藝術創作浪潮,同時探索文本到視頻的創意轉化機制。
會議中提到近期爆紅的多部AI短劇,并就上海是否可以打造一個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微短劇品牌展開討論。
3、網絡文學高研班升級擴容
通過集體研討、課堂觀察、課題研究,教育者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讓教學在反思中優化,在創新中升華。
已成功舉辦多屆的“網絡文學高研班”將進行課程體系優化,未來將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強化與青年作家的互動和實訓,甚至打造作家個性品牌孵化路徑。
交流共識:時代變局中的創作新邏輯
雙方在討論中指出,當今文藝創作正經歷從“紙上文字”到“多模態敘事”的深刻轉變。從多部AI短劇的爆火,到“紅色足跡”項目的影視轉化,再到高校青年“用視頻講詩、用AI畫夢”的探索,新時代的文化表達正不斷打破媒介邊界。
馬文運書記強調:“創作門檻在降低,但責任感與人文溫度不能降低。我們不是讓AI取代作家,而是讓作家借助AI,拓展語言邊界與表達能力。”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示,將進一步推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項目、實現創意轉化與職業成長的同步發展。
“可見、可信、可感”的文化融合之路
此次會議達成多項共識,標志著上海作家協會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將在內容共創、品牌共建、人才共育等方面進入“深水區”合作。未來,雙方還將共同申報市級重點文藝項目、參與文創園區建設、打造“文學x視覺”實驗室,為上海乃至全國文藝新業態探索經驗。吳嘉敏書記總結道:“文學的根與視覺的光在這里交匯,我們要讓當代表達穿越人心,點亮時代。”
未來已來,“藝”起創造
技術的進步讓藝術更大眾化,但藝術的精神,依然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點燃。我們期待,更多故事從這里生長,走向更遠的地方。在文化轉型的浪潮中,上海作家協會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將攜手并肩,將繼續以創造力回應時代,以青年力點燃文藝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