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14:26 來源:文匯報 作者:宣晶 點擊: 次
今年剛好是王安憶母親、小說家茹志鵑誕辰一百周年,作家、編劇王安憶在芭蕾舞劇《百合花》首演媒體見面會上深情告白,“現在人們記憶力不太好,(文學)世代更迭很快,母親去世不過三十年,她名字已經逐漸被人遺忘,所以上芭有這個創作,我很感動。”
紅色基因如潺潺流水,浸潤著上海這座城市的血脈,賦予了文藝創作深沉而鮮活的生命力。7月18日至20日,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上海芭蕾舞團在“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的朵云書院·旗艦店,揭開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的首演序幕。
239米高空的云端書店,著名作家王安憶、著名編導王舸及國內一流主創團隊,作曲楊帆、舞美設計秦立運、燈光設計蕭麗河、服裝設計崔曉東等圍繞舞劇創排歷程和藝術特色分享臺前幕后的故事。伴隨著陣陣花香,文壇大師的筆墨靈感與海派芭蕾的足尖韻律交流碰撞,開啟一場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對話。
通氣會同時宣布《百合花》將于7月18日至20日、8月1日至3日先后登陸上海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演出分別于4月23日、24日正式開票。
原著《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鵑1958年發表在《延河》的短篇小說,故事以細膩的筆觸刻畫小人物的情感。2022年,《百合花》正式被收入全國高中語文教材。
上海芭蕾舞團此次邀請王安憶親自執筆改編,王舸擔任總編導傾力打造的《百合花》,是這部作品首次以芭蕾舞劇的形式與觀眾見面。當經典文學的細膩筆觸化作舞臺上躍動的舞步,融合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標識的《百合花》通過講述“通訊員”“新媳婦”“大姐”因“借被子”產生的交集,以獨特的芭蕾語匯讓觀眾感受到純粹真摯的人性之美、溫暖質樸的人情之美和蓬勃堅韌的生命之美。
一場跨越七十年的藝術對話
作家茹志鵑筆下的百合花純潔美好,她擅長以小見大,用一條被子、一朵野花等小物件承載宏大歷史中的人性光輝。將紅色經典作品以芭蕾的形式呈現,既要表達細膩的情感,又要帶給觀眾震撼心靈的視覺體驗,對于原著作者女兒、舞劇《百合花》編劇的王安憶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充滿挑戰的跨界嘗試,更承載了她與母親跨越時空的文學情感交流。早在2022年11月,上海芭蕾舞團就與王安憶圍繞《百合花》的創排基礎和劇本創作方向進行了深入討論,在她看來,原著的結構細致嚴密、文筆委婉細膩,與上海芭蕾舞團高貴典雅、精致細膩的海派芭蕾藝術風格不謀而合,是一部非常適合改編為芭蕾舞劇的作品。
在創作過程中,這位早已名聲斐然的作家無數次將自己沉浸在母親溫婉而富有張力的文字中,探尋每個細節背后的情感密碼。在通訊員挺身而出不幸犧牲的場景中,編劇用詳細的文字描述他飛身上前的動作,展現出果斷、勇敢的人物形象。劇中還有許多充滿藝術爆發力的部分,用富有層次的細節刻畫人物,這種以小見大的日常敘事,是茹志鵑創作的精髓,在這一點上,王安憶和母親一脈相承。
為了真切感受老一輩人的革命情懷,王安憶與主創團隊踏上了前往故事發生地海安的采風,聽著當地百姓講述那段軍民魚水情深的過往,不斷為創作注入鮮活的靈感。她還走進排練廳,看著演員們用富有張力的肢體語匯將母親筆下鮮明立體的人物躍然眼前,王安憶十分感動,表示舞劇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這種眾人拾柴的創作方式,讓她對這次改編充滿信心。
此次《百合花》在申城舞臺綻放,母女兩代作家筆墨“對話”,讓城市根脈中的紅色基因在海派芭蕾的演繹下綿延生輝。上海芭蕾舞團團長季萍萍表示:“我們不斷用芭蕾這一世界語匯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經典,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探索芭蕾民族化的同時,致力于原創劇目的創作與積累,并積極推動精品力作走出去,在國際舞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百合花》匯聚國內頂尖主創陣容,是對先輩足跡的追尋、對革命精神的延續,我們將始終堅守藝術血脈中的匠心與恒心,不斷走好為人民創作的路,將精心打造的芭蕾精品呈獻給每一位觀眾。”
青春敘事打動人心
青春總是最動人的。為了構建作品獨特的審美氣質,《百合花》主創團隊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了戲劇性擴充,將舞劇打造成為一部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青春劇,作品體現出江南氣息和浪漫情懷,歌頌年輕人對青春、生命、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的總編導王舸一直以來致力于用舞劇作品講好中國故事,他的作品有著很強的敘事性,不需借助語言,情節的表達依舊自然流暢。此次執導《百合花》,將中國文學經典和西方芭蕾的審美相融合,王舸面臨著多重挑戰。他一頭扎進對原著的研讀中,經過反復推敲,不斷與編劇王安憶進行溝通,尋找適合舞蹈語言特點和舞臺呈現方式的創作突破口,并對文學作品中的情節結構、人物關系進行相應調整,力求打造出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舞臺作品。
在王舸與主創團隊的靈感碰撞下,觀眾將看到一個個性格鮮明、格外“接地氣”的形象。通訊員朝氣、質樸卻又靦腆的樣子,新媳婦從羞澀到心懷大愛的轉變,這些立體多面的人物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雙人舞編排通過獨特的芭蕾語匯傳遞微妙的情感,在主創團隊傾力塑造下,演員們在情感表達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劇中核心情節“借被子”看似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在編導的精心編排下,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表達出年輕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抉擇與成長,成為全劇最打動人的亮點之一。
《百合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通過青年演員的全情演繹得到充分展現。上芭首席主要演員戚冰雪、主要演員許靖昆、郭文槿、周嘉雯、趙美慈等在劇中飾演主角,為角色投入了大量心血與時間,他們不斷突破固有的表演范式,努力化身為一個個貼近年代的真實人物,力求在舞劇構建的藝術空間里,帶領觀眾“沉浸式”回到1946年的秋天。
彰顯兼容并蓄的海派美學
上海芭蕾舞團有《白毛女》這樣的“傳家寶”在芭蕾民族化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創排《百合花》,上芭繼續肩負著創作出有中國風格、國際視野的海派芭蕾精品,以芭蕾的優雅詮釋烽火中的堅韌,讓硝煙里的青春信仰在舞臺上閃閃發光。
如何既保留原著小說清新俊逸的文學氣質,又能以海派芭蕾的精致細膩演繹出一部浪漫抒情的紅色題材芭蕾舞劇?創作團隊在致敬傳統與藝術創新的平衡中匠心獨運,通過對舞蹈語匯、音樂敘事、舞美服裝以及燈光設計等進行修改提升,使舞劇融合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同時,表現出江南文化特有的溫婉氣質。作曲家楊帆以交響化的語言為基礎,回歸芭蕾藝術最本真的表達,融入民樂、民歌等民族元素,讓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露。舞美設計秦立運以印象派般的朦朧筆觸,勾勒出潮濕溫潤的江南意象,舞臺在各種場景中自由切換,構建出的虛實交錯的敘事空間賦予舞劇深邃的層次感。
服裝設計崔曉東將現實世界的服裝采用鮮明且濃郁的色彩,回憶的柔和則似水彩般輕盈,在對比中烘托出時代的溫度與人性的光輝。燈光設計蕭麗河以寫實描摹現實,以夢境般的色彩暈染回憶,燈光的節奏也隨劇情不斷變化,映照出江南的柔美與人性的美好。
“在紅色基因與海派芭蕾美學的交融中,觀眾將欣賞到經典文學的詩意與芭蕾藝術的靈性在舞臺上相互碰撞,以芭蕾的舞步描繪信仰的力量。”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辛麗麗表示,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打造出的舞劇《百合花》是上芭用芭蕾藝術講述中國故事的又一次突破,讓年輕一代的演員們得到了快速歷練和成長。
主創團隊還將持續打磨,從各個舞臺元素的協調配合出發,確保舞劇的高質量呈現。在上海大劇院世界首演的舞臺上,上芭還將邀請著名指揮家張誠杰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現場伴奏。當精彩的舞臺表演將細膩的文字一一呈現,恢弘的音樂與飽滿的情緒把劇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舞臺上,這場跨越時空的母女對話、文學傳承與歷史記憶,都將化作百合花的芬芳,以最純粹的“中國式浪漫”驚艷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