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10:31 來源:揚子晚報 作者:創聯室 點擊: 次
揚子晚報訊 金宇澄小說《繁花》,開篇借了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的結尾,而在小說問世一年后,王家衛也取得《繁花》的影視版權。兩人昨天共同現身香港書展,暢談小說與電影中的“味道”。活動在主持人馬家輝幽默風趣的插曲中開始,廣東話、上海話、普通話,構成了這場“話多”的對話會。
小說精髓在于語言的味道
上海作家金宇澄自2011年開始在上海的“弄堂”論壇上,每天以上海話寫幾百字的漫筆,寫著寫著,最后發展為35萬字的小說《繁花》,這部修改了無數次的長篇小說出版以來,至今已經得了30個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這也是中國文壇近年來少有的奇跡。
金宇澄運用改良的吳語方言寫小說,保留上海話的句型和味道;他以民初話本形式寫小說,一改幾十年以來中國小說走不出普通話思維的模式,卻沿用了西方小說的線性結構。上海出生的香港導演王家衛形容自己對《繁花》的印象是“一見如故”,“可以說,這部小說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補白了我六十年代來香港后的上海生活面貌。”
王家衛認為,不論寫書、拍電影,精髓都在于如何營造這股藝術“味道”。金宇澄說,他為此可謂煞費苦心,“我并非想做語言傳播者,而是讓更多的讀者能夠了解上海人的真正生活,不是誤解后的上海。”
拍電影要人對時間對才行
《繁花》令王家衛不但有興趣拍成電影,甚至打算改編為電視劇,并且他認為若把書中對白變成普通話“就像老舍的《茶館》把京白去掉一樣無法想象”。因此,他表示,改編后的電影仍將保留書中的方言魅力。
對于語言味道,王家衛同時強調,“很多關于上海的小說,可能受到張愛玲影響,味道都是女性的,‘陰氣’太重。但金宇澄的《繁花》卻充滿男性荷爾蒙,有上海男人的性感。”王家衛特別提出小說開篇兩句“上帝不響,一切全由我定。”其中“不響”二字充分表現出上海人的特色,“有時候上海人不講話,心里卻已經有了態度。”
對此,金宇澄解釋,“不響”是地道的上海話,準確地說應該是“弗響”,即是“無語”的意思,由這個態度可以感受到上海人的聰明,“很多事可以大聲疾呼,但也可以一聲不響。什么事情都看得明白,但不一定非要點破。”
金宇澄坦言,王家衛曾表示自己喜歡《繁花》是因為此書完全沒有影視風格,而自己也視之為表揚。他認為以《繁花》的繁瑣、細碎,年代的跨度從60年到文革,又從80年代至今,應該很難讓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可以只取原著的最后20頁改編成電影。
王家衛認為,電影創作是一種沖動,但也不能只顧熱情,“要等待時機,不夠堅持,熱情本身也會滅掉。”他以《一代宗師》拍了10年為例,表示不可強求,“要人對、時間對,才有可能拍成。”
問到演員的人選,王家衛表示,書中人物在金宇澄腦中都已有數,目前雙方的合作就是先挑出心目中的原型,下一步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