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14:31 來源:《文學報》2014年5月15日 作者:鄭周明 點擊: 次
兩年前,豆瓣網站以“豆瓣閱讀”為名上線其電子閱讀及出版平臺時,不少人給予了關注并看好其發展,究其原因,自然是豆瓣已是一個成熟的主打書影音分享推薦的社區平臺,不僅成功聚攏了眾多文藝愛好者,也將這個群體逐漸引導進文化產業,形成電子商業的“入口”。在前有亞馬遜中國的電子出版形成規模,后有國內各大網絡文學網站瀏覽量的顯赫數據之下,豆瓣依托社區基礎推出“豆瓣閱讀”也是順應了潮流。
本報去年曾對此現象進行觀察報道,一年后再看,記者發現,“豆瓣閱讀”已經開始朝“豆瓣文學”方向有了發展和雛形。盡管在付費方面,豆瓣用戶的分享推薦遠遠大于付費沖動,但另一方面豆瓣原有的文藝特質影響了后來的原創寫作,在這個平臺上,轉化出了一批以青春、情感、旅行等為寫作主題的類型作家,而他們本身也多是豆瓣社區的“重度用戶”。這既反映了豆瓣的電子書寫作出版的局限性,也表明不同平臺呈現出的類型文學令文學市場更為專業和細分。
大眾的閱讀和小眾的付費
“豆瓣閱讀”如今的布局可以說趨向完善,包括首發于豆瓣上的原創電子書、紙質版的電子版圖書、專欄、連載以及相關的譯文、征文比賽等幾大類。其中,推出紙質版的電子版,幾乎是所有涉足電子出版網站最基本的內容,也是電子出版最基礎的第一步,對于豆瓣而言,這部分并非處于重要位置,記者發現,豆瓣上這類電子圖書,大多是出版很久的書,因而售價多能維持在10元上下。和亞馬遜相比,后者由于專一針對電子出版領域,因而掌握了大量新書的定價權,能夠吸引那些需要及時看到新書的用戶。
豆瓣的策略則是將重心放在了原創電子書、專欄與連載上,這三者同時也是相互關聯的。專欄以美食、旅行、情感為主,連載則以類型小說如青春、懸疑、玄幻等為主,它們都可以階段性的集結成冊,轉化為原創電子書。這種方式是當下各大網絡文學網站的常用方式,通過章節的連載來形成讀者閱讀黏性,同時為最終的成書制造人氣和潛在付費。
記者通過比較豆瓣和起點中文網發現,作為有一億用戶的豆瓣,在付費閱讀層面,仍處于一個尷尬境地,以訂閱量最高的作品為例,專欄和連載排名前三的都是理財和情感類文章,訂閱量在1-3萬之間,實際付費收看約在一半左右,最終成書的銷量能夠超過一千份就算是暢銷書籍了。而一個擠入暢銷榜末尾的起點網絡作家,作品的銷售份數則是以十萬份來計算。從每萬字定價角度說,豆瓣是每萬字約0.6元,起點中文則是每萬字約0.2元,前者比后者高出3倍,但由于付費用戶的差距,最終收入卻是后者比前者高出至少10倍。
也因此,無論是對已成名作家將電子版放進豆瓣平臺,還是依賴豆瓣的原創寫作,從收入角度,基本與傳統媒體支付相當。它最大的意義還是在于給新人作者提供一個門檻較低的電子書發布與分享機會。雖然那些海量用戶,實際“買賬”的人不多,但憑借此平臺獲得外界關注,通過原創電子書再反向出版紙質版的并不在少數。例如“70后”作家趙志明,在去年初將陸續寫了10年的短篇結集成電子書《I am Z》放在豆瓣上,迅速獲得好評,在銷售近千份后,被傳統出版社看中,在去年底出版了紙質版并更名為 《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此書也讓他近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新人獎。
文學類型是否太“雞湯”?
在豆瓣這個文學平臺上,像趙志明這樣的作家并不多,更多的還是與豆瓣氣質相近的類型文學作家。對于豆瓣,外界常給予的標簽是“小文藝”、“溫暖系”、“懷舊”等等,在原創電子書中,也常常是“青春”、“人生感悟”、“旅行”等主題占據了最多的閱讀和評價。正如豆瓣所介紹的:“基于用戶收藏行為,通過數據挖掘和算法,豆瓣可以精準的猜出用戶的喜好,將作品推薦給最有可能喜歡它的人。”如此原創作品才能夠精準地被推薦入用戶視野里,同時依托強大的分享功能,一部作品能夠舉一反三地出現在朋友圈中,形成傳播效應。應該說,這種連鎖反應才是豆瓣對作品最擅長的推廣優勢。
能為此印證的是,記者發現,那些最熱門的電子書作者通常也是豆瓣本身的深度用戶,也就是所謂的“豆瓣紅人”,他們曾經在個人豆瓣日記中寫下這些人生故事或旅行攻略,也便于在文學平臺中順利轉化成電子書,同時將原有關注者引入付費行列中。例如近期排行首位的電子書為《30歲前的每一天》,作者名叫“水湄物語”,此書是一部人生奮斗規劃技巧書,也可以說是一部以青春和夢想為核心的成功學入門書,喜歡此書的用戶自然也是初入社會,急需前輩經驗的年輕人。作者之所以知道這些內容能夠獲得歡迎,正是來自之前在豆瓣日記中多年和讀者的互動中獲得的經驗。同樣,來自青春情感的經驗也是文藝青年們所需要的“養料”,水木丁的 《只愿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吳桐的《那些荒謬的往事叫青春》 等大熱書籍能夠脫穎而出,在不少讀者看來是因其內容屬于“失戀治愈系”,符合年輕人對情感大起大落的體驗和想象。此外,美食如張佳瑋的《無非求碗熱湯喝》、旅行如貓力的《貓力亂步》、懷舊如沈書枝的《八九十枝花》 等等,仍是以青春為底色,將孤獨、回憶、味道搭配一起,為讀者提供日常生活的趣味和反證自己的心理暗示。
這些書籍在豆瓣網友評價中也存在分歧,喜歡的人認為這樣的書“擊中了青春本色,引為知己”,也滿足了群體氣質抱團的心理,不喜歡的人則認為內容多是集結了日記隨筆而成,稱之為“人生雞湯讀物”尚可。這兩種評價實則代表了兩種閱讀口味,并無較大矛盾。重點是,豆瓣已經基本形成了文學平臺,也在當下類型文學市場培育了屬于自己的特質。我們也看到,在類型文學中,傳統概念上的“讀者”被更廣泛的“用戶”所取代,也需要促使外界更寬容客觀地去看待它的定位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