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14:31 來源:《文匯報》2014年5月18日 作者:吳越 點擊: 次
又一部“天書”《傅科擺》推出中文版,譯者沒想到讀者還不少—— 當下文學閱讀是要有“慢餐”的。
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策劃引進的意大利當代著名作家翁貝托·埃科作品系列之《傅科擺》在上海作協舉辦研討會。《傅科擺》是埃科在完成《玫瑰的名字》之后花了8年時間寫成的小說巨著,自1988年問世以來,便成為世界公認的挑戰閱讀極限的又一部“天書”。
小說講述幾位精通中世紀歷史的學者編出一個陰謀“計劃”和神秘社團卻反被其擾的故事,全書篇帙浩大,處處伏筆、隱喻、謎團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彌漫著神秘主義和哲學的色彩。即便是在它的“原產地”意大利,也被喻為“鋼鐵之書”——意思是,難啃極了!
讓中文版譯者郭世琮沒有想到的是,這么不好讀的一本書,竟然有不少讀者,并且討論的程度相當專業。
讀者比預料的多
記者從豆瓣閱讀社區《傅科擺》專區看到,這本書今年年初上市以來,已經有147人讀過,165人在讀,2726人想讀,其中有140人給予了評價,評分達到了8.7分。郭世琮說:“書出版后,許多讀者從四面八方發來了質疑、商榷和勘誤,這本書是個慢餐,不是快餐,如果不認真讀,是挑不出毛病來的。有人讀,而且還不少,說明現在的年輕人不全是讀快餐書的,沒有什么能比這個更讓我高興的了。”
譯者自己還在讀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已經讀過幾遍《傅科擺》,但還不敢說讀透了。“你讀這個書不像讀金庸一樣,一宿不睡就能讀完,也不會像讀哈利波特一樣過癮,你必須要做筆記,甚至查工具書。讀前20頁讀不進去,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等你讀進去后,就欲罷不能,天天有個東西牽掛著,就像愛麗絲掉進樹洞里。”
“埃科的家鄉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大區,那里正是‘慢餐運動’的起源地。這也許能解釋埃科的書為什么那么難啃。”郭世琮說。譯完《傅科擺》后,他還在不斷重讀原文。有的時候,一句話可以琢磨一天。“有的書你一看就懂,但是看過就忘,而有的書你要像嚼橄欖一樣去嚼,帶著腦袋去讀。這是一種享受。”郭世琮相信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愿意享用文學“慢餐”。
在對《傅科擺》的評論中,不少讀者談到了這本書的“難”和讀起來的“慢”,一位北京讀者又喜又怨:“這本比《玫瑰的名字》的節奏還要慢,太殺腦細胞了。埃科大神的小說寫得和教科書似的,怎能不愛!”一位無錫讀者寫道:“大學一直想看但是找不到,這么多年終于見到了。不過悲哀地發現快餐文學看多了,現在已經看不懂埃科神神叨叨的風格了。”
越難越有吸引力
郭世琮告訴記者,《傅科擺》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它的“難讀”是世界公認的,但它的暢銷也是世界性的。《傅科擺》一書在意大利出版時,首印25萬冊,迄今銷量已突破90萬冊,并且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在歐美的知識分子中間,甚至流傳著一種“潛規則”:如果你不讀埃科的書,你就不是一個有知識、有趣味的人。
其實,這種現象不止《傅科擺》所獨有,也不僅發生在國外。201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之后的又一部“天書”《芬尼根的守靈夜》的中文版,首印8000冊迅速訂空,后來加印的也賣得很快,譯者戴從容表示,“翻譯這本書我用了8年,當時以為只有高校圖書館會感興趣,沒想到如此火爆。”2013年初,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塞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神書”《哈扎爾辭典》,兩個多月里加印了4次。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長篇小說《玻璃球游戲》充滿象征、譬喻和哲學思考,也是一部難度不小的作品,但每隔幾年就會再版一次。
學者江曉原說:“在文學的世界里,有很多經典作品以顛覆小說的面貌出現,例如《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靈夜》。趣味正在于:當你抱著對通常小說的期待去讀,會覺得很沒勁,但如果抱著坐‘碰碰車’的心態去讀,會越讀越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