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5日09:58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潘起 點擊: 次
三月份在網文圈里發生了兩件看似無關的事情。
三月上旬有位資深網絡文學讀者,在微博中以漫畫形式講述了自己16年來閱讀網絡文學的經歷,并哀嘆因為對于網絡文學讀物的熱愛而受到種種“文化歧視”。漫畫發表伊始便獲得很多讀者包括網文作者們的一致追捧,不少人更是現身說法,感同身受,一時唏噓不已。
三月中下旬安徽作協宣布成立“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這是繼去年浙江、上海兩地之后,全國第三家正式的省級網絡作家協會。同樣,此事也引起了相當的熱議,有人對于“加入網絡作協有何好處”尤為關心;有人冷嘲熱諷“由作協而觀之不過爾爾”;當然還有人熱衷于打聽加入的渠道,看好“頭銜”的精神力量。
然而,網絡作協的根本意義難道不是在于文化上的勝利嗎?網文圈中一邊大發“文化歧視”之感慨,一邊又對主流文化對于網絡文學的認可與接納無動于衷。這本身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網絡文學是根植于大眾的草根文化。而草根文化所代表的大眾文化,與國家層面的主流文化以及學術領域的精英文化貌似有著顯著的不同。但是這三種文化本質上是展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的不同側面。縱觀古今,三者之間始終不是水火對立,壁壘分明,而是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網絡文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立起相對成熟的行業,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特征。今天的網絡文學應該是以一種自信的面貌代表大眾文化的一支出現在人們面前。那么網絡作協作為網文圈與主流文化的一個交流窗口,其作用可想而知。
“文化歧視”非一日一時造就,要消除這種誤解同樣也非一日一時之功。如何發出網絡文學自己的聲音,如何通過交流與宣傳改變已有的刻板印象,這是每個網文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加入網絡作協的每一位作者,每一位編輯,每一位評論家都應該有為大眾文化搖旗吶喊的覺悟,有為網絡文學添磚增瓦的心態。今天我們的每一分努力,都是明天終結“文化歧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