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的视频黄页-成人免费高清视频-成人免费福利片在线观看

 去建筑祖國的語言

2017年10月,石黑一雄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的虛幻聯系之下的深淵”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時間:7月21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思南文學之家(復興中路505號)
嘉賓:張定浩、王幸、劉硯

嘉賓介紹



《上海文化》雜志社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三屆客座研究員。詩人,文學評論家。
《長日將盡》
是諾獎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獲布克獎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
個人簡介
《午間新聞》主播,側耳團隊成員。
個人簡介
《上海早晨》主播,側耳團隊成員。

文字實錄



通過文本回到詩歌本身

      7月21日下午,詩人、評論家張定浩攜其新作《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作客第255期讀書會,與SMG的兩位主播王幸、劉硯共同探討新詩,走近五位現代詩人,從“言”到“意”,品味他們詩之魅力,為讀者提供理解新詩的另一路徑。詳情

作為側耳團隊的一員,劉硯在讀了張定浩的書之后,不禁產生了疑惑:讀詩和解詩究竟相差多遠?朗朗上口的不一定是好詩,毫不押韻的反而讓人銘記。對此,張定浩回應押韻其實是詩歌音樂性的一部分,而現代詩的音樂性往往隱藏于其內在的節奏和氣息中,好的詩歌有張力,會呼吸。“它猶如一個生命體,讀第一遍時用耳朵去感受,多讀幾遍就會讀出它自己的生命。” 


從感性層面講,張定浩更喜歡比較有音樂調性的詩,然而遺憾的是,大量詩歌在翻譯的過程中喪失了本身的音樂節奏之美。新詩之“新”在于詩人的自我創新,用現代漢語營造一種音樂感:“它一直在對抗古典,但是跟古典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所以不必故意強調詩須押韻,生硬地制作韻腳反而顯得矯揉造作,失于美感。


海子的詩《以夢為馬》談到了“詩語”:“萬人都要從我刀口走過,去建筑祖國的語言”。張定浩認為這彰顯了語言的一體性,如同建筑,在它的內在空間,有巨大的空白,也有詞語間的沉默,構成一個整體。劉硯表示品味一首完整的詩的確能獲得一種來自內部的生命力。如在閱讀林徽因的詩時,他就強烈地感覺到字里行間貫穿的節奏:“她的詩本身自帶音律性,內在有一種音樂感。” 王幸亦認為林徽因非常旖旎,如張定浩所言,透出高貴、優雅的氣質:“詩人最重要的是真誠,而林徽因的真誠是直達內心,而非發散的。”

……【詳情】


現場嘉賓
王幸、張定浩、劉硯
現場嘉賓
張定浩
現場嘉賓
王幸
現場嘉賓
劉硯

現場圖集